話說一早六點到桃園機場集合,下午三點多到四川,所以第一天頭暈暈 啥也沒記錄
第二天,看到佛光寺倒成這樣,彷彿回到2000年的台灣
到處東倒西歪,這要怎麼量...
所以回到我對中國建築的認知,基本上是幾片版子的組合
以正立面來說 明間跟次間一組間架可以當作一片版子,左右末間再兩片,就組合成正立面的主體結構
再把屋頂放上去,基本上立面就搞定。以此要領,立面頗面都能迎刃而解.....
但是對我比較感興趣的是,怎麼量出房子的位移,進一步從位移量討論出破壞的原因
最後才能對症下藥,提出正確的耐震修復方針
只是....基本圖都死不出來,還要提這些嗎....
所以,小弟就在二三十張sketch的壓力下,努力的生尺寸
在第一天中午,跟大夥吃完午餐後
老爺拿出他的望遠鏡,看到屋頂上雉吻上面有把黃色的劍
恩恩,我的屋頂症候群又來了,開始找地方爬...
就在第二天午餐過後,我就摸著背立面的垂脊,上到屋頂
四川的屋瓦跟台灣的傳統瓦片類似,他們是疊二作法,主結構完成後釘上椽子
然後在椽子間放上仰瓦,而後在放上伏瓦
由於沒有苫被層(三合土)又地震把瓦片震落,所以我只要踩著椽子就可以輕鬆上去
(話說回來,可能是因為這樣的構造方式,導致四川的房子不像台灣傳統建築頭重腳輕,木結構完全無法支撐而壓垮)
但是因為這邊屋瓦改修太多次,光瓦片就有清朝以前跟現代的
(舊瓦,寬度約16 長度約25 厚度約1.5,瓦片體密性較佳,但燒製水準不高)
(新瓦,廟方說是80年代的瓦片,厚度約0.9cm 長寬約16,體密性低,但是變形量少)
之前在台藝大張永森老師那邊看過一些四川的照片,對於他們屋脊繁複的作法很好奇
但改修太嚴重,所以也無法判斷屋脊原始的作法
現在的作法,基本上用灰泥做出底做後,在把花磚放上去(一般則是把屋瓦直接堆疊出花樣),上頭再以脊筒瓦收
垂脊、戧脊使用的是同一種花磚,中脊的花磚比較繁複
戧脊花磚
中脊花磚
中脊端點以吻飾收頭,看似整個陶塊,高約40公分,後面的劍把是泥作
在中脊的中間有寶塔,上方還蓋個彈殼
爬著爬著,一直沒看到戧脊的尾端,四川的爪角都很漂亮,到底在哪呢?
哈哈,聰明的看官一定知道,被地震請到地面了
有趣的是,佛光寺是歇山的屋頂,四川潮濕多雨,箕甲應該非常的複雜
但是因為右末間幾乎被地震摧毀,左末間上方也空空如也
所以無法推測箕甲的作法.....
說真的,應該要對佛光寺的肉身菩薩、吃了兩頓的特製午餐.....等等大書特書,但是...
我是瓦痴,只看屋瓦....
- Nov 20 Thu 2008 19:43
佛光寺兩日記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